2011年6月1日,台北故宫迎来了一个意义非凡的时刻——经过超过600年的历史跨越,《富春山居图》终于在两地合璧,吸引了无数人从世界各地前来,渴望一睹这幅不朽名作的真容。这幅画创作于黄公望80岁时,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命运多舛,从被抢、被偷、被烧,直到经历了361年的身首分离、63年的隔海相望,才终于在这一天重聚。那么,这幅画为何能拥有如此传奇的经历与魅力?也许我们可以从画尾黄公望写下的跋文中找到答案。
创作背景
在跋文中,黄公望提到:“公元1347年,我和无用师弟一起回到了富春山。每当有了兴致,我便开始作画。尽管我已经构思了三四年,但始终没有完成。或许是因为我把画留在山中,自己常常外出云游的缘故。于是,我特地把画带在身边,只要空闲,就继续作画。但我的师弟担心会有人抢走这幅画,于是让我在卷尾写下这段文字,说明画作的创作过程和这幅画是专为他而作。”通过这些文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黄公望在创作中的心血,也能理解他如何将画作与个人命运相连。无论是在山水画的构思,还是在师弟的关心下,都让这幅画充满了深厚的情感与历史价值。
作者简历
说起黄公望,大家可能都对这位大画家有所了解,但他的个人经历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黄公望的本名是陆坚,年幼时便失去了父亲,被富有的黄家收养。黄家老爷年逾九十,且没有子嗣,因此视陆坚为心头宝,给他取名黄公望,字子久,意在期待他将来有大作为。黄公望从小聪明异常,胸怀抱负,希望通过科举考试一展抱负,留名青史。然而,命运却与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就在他准备冲刺科举之时,朝廷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制度,这一决定对他以及无数文人而言,几乎是致命的打击。
展开剩余64%尽管如此,黄公望并未放弃,他随一群江南才子等待机会。这一等便是整整25年,直到他终于得到了一个“浙西宪吏”的小职务,但命运再次与他作对,在上司张闾的牵连下,他被投进了监狱,时年43岁。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就在他被囚禁的那年,科举考试恢复了,而他的好友杨载也顺利中进士,并一路升职,最终成为了地方中级人民法院的院长。如果黄公望在监狱中听闻这个消息,恐怕难以平复内心的怒火。
出狱后,黄公望已经不再对仕途抱有任何希望,于是他转而投身全真教,取号“大痴道人”,并与张三丰、冷谦等人结为朋友。此后,他过上了游山玩水、写生绘画、占卜算卦的日子,渐渐摆脱了世俗的束缚。
《富春山居图》的颠沛流离
了解了黄公望的经历,再回头看看《富春山居图》的故事,便更加感人。原画由六张长纸拼接而成,总长约7米,黄公望将富春山四季的风光与自然景色都细致入微地绘入其中。每一笔每一划,似乎都饱含着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这幅画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让观者一遍遍回味,仿佛每一次观看都能发现新的细节与意境。
从画作诞生的那一刻起,它便注定了充满波折的命运。明朝时期,书画巨匠沈周和董其昌为争夺这幅画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而之后的收藏历程更是跌宕起伏。画作先后经历了吴达可的三代传承,黄公望的后人在临终前将画作焚毁,最终断成两部分:前卷《剩山图》流入民间,后卷《无用师卷》则进入了清朝宫廷,并最终被乾隆皇帝珍藏。清朝灭亡后,这幅画分散在不同地方,直到最终,《剩山图》成为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无用师卷》随蒋介石来到了台北。
直到2011年6月1日,两个部分的画作才得以合璧,并在台北故宫的展览中与公众见面,让世界得以一窥这幅经典名作的全貌。而在画尾,黄公望故意留下一大片空白,仿佛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这个空白,像极了人生的省略号,他似乎早已预见到自己的人生也将像这幅画一样,注定会颠沛流离,历经坎坷,但他依旧以不屈的精神,成就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通过这幅画,我们不仅看到了黄公望作为画家的艺术成就,更看到了他在命运面前的坚韧与超然,最终以另一种方式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成为历史的永恒记忆。
发布于:天津市正规合法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