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之名#
以古为师,悉心交流!敬请关注收藏“大成国学堂”!(续上)
藤原佐理,一位生于平安时期的贵族,其生平与书法造诣均颇具传奇色彩。生于天庆7年(公元944年),逝于长德4年(公元998年),佐理不仅身为显赫的公卿,更是书法领域的翘楚。作为太政大臣藤原实赖之孙,左近卫少将藤原敦敏之子,他继承了家族的荣耀与传统。
图片
在书道领域,佐理被誉为“三迹”之一,与小野道风、藤原行成齐名。他不仅继承了小野道风开创的“和样”书风,更将其发扬光大,形成了独特的“佐迹”。佐理的书法作品以草书见长,线条洗练且富有弹性,其笔法细腻,如同假名般连绵不断,充满变化与生命力。
佐理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幼年丧父,由祖父实赖抚养成人。实赖不仅官至摄政太政大臣,更为佐理提供了坚实的庇护。佐理的仕途因此一帆风顺,十七岁便任近卫将监,十八岁时与书道大师小野道风共同题字,展现了其书法天赋。在祖父实赖的支持下,佐理的名声日盛,其书法作品广受赞誉。
图片
佐理的官职生涯同样显赫,历任参议兵部卿、赞岐守、伊予权守等职,最终在长德四年(公元998年)以五十五岁之龄离世。他的一生,既见证了平安时期的辉煌,也创造了书法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如《离洛帖》、《恩命帖》等,至今仍被后世传颂,展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与卓越才华。藤原佐理的遗墨,作为平安时期书法艺术的瑰宝,至今仍被珍藏在各大文库与纪念馆中。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佐理卓越的书法技艺,更是他生前生活的真实写照。
图片
1. 《诗怀纸》现存于香川县教育委员会,它如同佐理心灵的抒发,字里行间透露着深邃的情感。
2. 《恩命帖》藏于宫内厅,此作品展现了佐理对皇恩的感怀,以及对职责的忠诚。
3. 《女车帖》由春敬纪念书道文库收藏,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佐理书法的柔美与力量。
4. 《去夏帖》为私人收藏,其内容与风格均体现了佐理对季节变化的敏感捕捉。
图片
5. 《离洛帖》则是〔昌〕山纪念馆的珍藏,此作品被认为是佐理书法的巅峰之作,其笔力遒劲,结构严谨,展现了佐理深厚的书法功底。
6. 《头辩帖》同样为私人收藏,它反映了佐理晚年的书法风格,由激越转向温厚。
7. 《书状断简》藏于阳明文库,虽仅为一页,却充分展现了佐理书法的灵动与变化。
图片
佐理的生活态度,在《大镜》一书中有所体现。道长在书中描述佐理性格懈怠,常因饮酒过量而陷入烂醉,因而有“如泥人”的绰号。这种形象在当时的公卿日记和实录中也有所反映,成为了时人对他的普遍看法。佐理的书信中常可见到自责、致歉、谢罪之言,反映了他在酒醒后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这些过失虽给他的生活带来困扰,却也成就了他书法中的独特魅力,让后世得以欣赏到这些精彩绝伦的书法作品。
图片
藤原行成,活跃于平安中期的一位杰出朝臣,同时也是日本书道史上的一位巨匠。生于公元972年,卒于1028年,行成不仅以其政治生涯闻名,更以其在书法领域的卓越成就而著称。他创立了尊寺流,其书法风格继承了中国书法大师王羲之和平安初期书法家小野道风的精髓。
行成的书法作品以其温雅凝练著称,展现了中和之美的独特韵味。在他的作品中,点画的粗壮处蕴含着筋骨的力量,而纤细之处则精雅入微,格调高古,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墨迹被誉为“权迹”,这一称号源于他的官职“权大纳言”,同时也体现了他在书法领域的权威地位。
图片
《本能寺切》和《白氏诗卷》是行成书法的代表作。《白氏诗卷》,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书写了中唐诗人白居易的八首诗。这部作品展现了行成四十七岁时的书法风貌,其笔法丰富,字势端庄,充分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理念。
此外,行成还有《王羲之尺牍临本》,这部作品展现了他对王羲之书法的深刻理解与精湛临摹,点画充实,筋骨内含,深得晋唐风韵神采。
行成的书风不仅洗练、均衡,更富有中和之美。从其日记《权记》中的一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对小野道风的崇敬之情。在长保五年(公元1003年)的一个梦中,行成与小野道风相遇,并得到了其书法的传授。这段经历不仅反映了他对道风的敬仰,也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追求。通过这些作品和记载,我们得以一窥藤原行成温和稳建的性格,以及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图片
五关于『假名』和用纸
日本的“假名”源自汉字,其中“平假名”脱胎于草书之形,“片假名”则源于楷书之偏旁,其视觉造型与汉字气韵相承。假名,可谓草书之精炼,简约而不失灵动,空灵而意境深远。从空海至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行成,其传承清晰可见。假名之长,在于流动与速度,一笔即成,顺应自然之道,有如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细细品味,能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宁静与深沉。
假名之内容,多不可读,亦无需读,随墨线之神游,便足矣。唐人张怀瑾有言:“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此欣赏之道,更纯粹,更深入,对观者、读者、书者均为最佳之精神享受,对作品本身魅力,亦为最佳之诠释。
图片
平安末期,假名线条之单调流畅,已难满足书家审美。于笔法、结构、章法、墨色多方尝试后,终将目光投向纸张。《西本愿寺三十六人集》成假名书法之巅,纸有薄厚之分,茧、素、竹、蜡纸等;色有金、银、蓝、石绿、青、棕、橙、赭黄、赤等;装饰亦极尽创新。书写上,不同纸面效果,需不同空间处理,如避深色调,以余白造视觉反差等。
六关于书写和情感
在探讨假名创作的新模式及其对传统书法现代转型的推动作用时,我们可以参考宗白华的观点:“真正的艺术家是想通过完美的形式感动人,自然要有内容,要有饱满的情感,还要有思想。”【引用】这表明艺术创作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完美,更重要的是内容的深度和情感的真挚。
图片
嵯峨天皇的《哭澄上人诗》以其线条绵长和点画丰富著称,透露出对最澄无尽的思念和深厚的情感。这种书法作品的情感表达力展现了艺术与情感的紧密结合。而小野道风的《玉泉帖》则以其大小参差错落、墨色润燥相间的特点,展现了书法家极高的素养和天赋。《玉泉帖》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更在内容上流露出自然之美,体现了书法家对王羲之书法的继承与创新,这种创新精神是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关键。
然而,当代帖学在创作上往往过于注重“形式”,许多展赛作品更多地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刻意制作,而非书法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迁紧密相关,同时也与书家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文学素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图片
因此,如何在帖学创作中真实地表情达意,如何在一定的文化修养中记录并反映时代的特点,成为未来帖学发展的重要思考方向。书法家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融入作品之中,以此推动假名及传统书法向现代转型,体现时代的精神和特点。这样的转型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文化和思想层面的深化与拓展。
白蕉毕生致力于研究晋代书法,并深受日本“三笔三迹”中藤原行成的影响,后者被认为是唐代书法正统的真正传人。在广泛研读历代经典法帖并经过深入思考之后,白蕉的书法作品真正捕捉到了晋人书法的精髓。在篇章布局上,白蕉的书法呈现出一种萧散而简远的风格,墨色的运用则显得虚灵而温润,整体上营造出一种既古典又具有个人特色的书法艺术效果,这显然是受到藤原行成白氏诗卷的启迪而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将《藤原佐理真迹四帖》、《藤原行成世尊寺法书帖》、《藤原行成白氏诗卷》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
欲购专业级《藤原佐理真迹四帖》、《藤原行成世尊寺法书帖》、《藤原行成白氏诗卷》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正规合法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